武则天以女人而当皇帝,以凤而龙。日月当空,朕乃女人;朕本有情,奈何世道无情!身为女人,才是武则天真正的原罪归宿。
武则天的存在,是逸出中国史正统框架的一段传奇?还是唐史不愿面对因此只能窘迫诠释的正史本身?
祸国、败德、纵欲,
这些加诸于她的罪名,细属中国历代男性君主,又有几人能逃脱?
或许,在儒学史观的灼灼眼光下,
身为女人,才是武则天真正的原罪。
而朕乃女人——正是武则天内心的真实声音!
武则天,集矛盾于一身的中国唯一女皇帝:她虐杀皇后,荼毒子女,诛灭李唐宗室,手段令人发指;她又开拓进取,任人唯才,国力极其强盛。自私,残暴?抑或豁达,开明?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配以简明图表,大笔勾勒,细节渲染,描绘一代伟人武则天波澜壮阔的一生。
朕乃女人:武则天内心的真实声音!
武则天恰巧生在一个女权相对提升的时代——唐朝是个具有游牧血统的国家,并非纯正的中原王朝。她也因此成为贬低女性的儒家文化与尊重女性的游牧传统这两种力量角力下的化身。武则天拒绝隐身幕后,而以帝后身分主持「封禅」祭地仪式,让中国男性感到无地自容;她更藉由修建明堂与扭曲佛教教义,反抗儒家道统对于女人不该也不能统治国家的保守教条,并巩固自身的皇权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在她离世一千多年后,其种种「惊世之举」也变成了无数书籍、戏剧和电影津津乐道的主题,并被赋予了两极评价:既是女权主义者心中的典范人物,却也是保守主义者眼中的祸国妖妇。
武则天封后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
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指太后或皇后在殿上用帘子遮隔,来管理国家军政要务。
垂帘听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无法正常处理国事,太后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又因为太后必须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垂帘听政,在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这也为武则天顺利杀害大唐重臣和夺取中央实权埋下伏笔。最终在皇帝病重的时候,代替高宗使皇权,行王事,成为执政者。
二圣临朝
显庆五年十月(660年),唐 高宗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从天而降。软硬兼施,废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
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无字碑:武则天为何留下这千古之谜?
大周女帝武则天——两代皇帝的嫔妃、多名皇嗣的母后、中国史上唯一以自身名义手握统治大权的女人——登极帝位十五年,几乎统御了整个中国的黄金时代。但是,其幸存的子嗣却任由其陵墓前的纪念碑上维持一片冷竣的空白,屹立于天地。千百年来,这块无字碑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怀想与臆测。